裂縫灌膠技術
裂縫灌漿技術是采用低粘度、高抗拉強度灌漿材料,通過壓力灌漿注入混凝土構件的裂縫、空洞中,擴散、膠凝、固化,達到粘結、鍵合,恢復構件整體性的目的,是理想的原位加固技術。適用于混凝土結構所出現的裂縫,恢復其整體性和使用功能。
裂縫灌漿施工工藝:
確認灌漿裂縫→構件裂縫混凝土表面處理→標定灌漿點位→粘貼灌漿嘴→封閉裂縫表面→密封效果檢查→配制灌漿材料→灌漿→結束封口→效果檢驗→清除灌漿嘴→表面復原
1、裂縫的檢查及標注
裂縫灌漿前,必須查清裂縫發生的部位及裂縫寬度、長度、深度和貫穿情況,并了解裂縫含水及滲漏情況,并做好記錄和標志,以便做好各項準備工作。
2、裂縫清理及表面處理
對需處理的裂縫,將裂縫表面兩側3cm~4cm范圍內的灰塵、浮漿用手鏟、鐵錘、鋼刷、毛刷依次處理干凈,視情況,用吹風機把裂縫中的雜質吹去,如遇裂縫部位不夠干燥,采用噴燈烘干,將構件表面整平,鑿除突出部分,然后清除裂縫周圍的污漬,清洗時注意不要將裂縫堵塞。如有必要,視情況沿裂縫開“V”型槽,同樣要清理干凈“V”型槽至無浮塵、無松動顆粒和無污漬。
3、標定灌漿點位
用鋼卷尺沿裂縫走向測量并標定灌漿點位,根據裂縫走向、縫寬等具體情況,確定灌漿點位間距為15~40cm。
4、埋設灌漿嘴
根據裂縫寬度、大小、長度埋設灌漿嘴,間距一般為15~40cm,寬縫疏布置、微細縫密布置,深縫宜密布置,淺縫宜疏布置,在裂縫交叉處、較寬處、端部及裂縫貫穿處應布置,采用無損貼嘴法對準且騎縫粘貼在預定位置,并用粘結劑固定灌漿嘴。灌漿嘴必須對準縫隙保證導流暢通,灌漿嘴應粘貼牢靠。同時把灌漿嘴底盤四周封閉。一條裂縫上必須設有進漿嘴、排氣嘴、出漿嘴。
5、裂縫封閉
封縫表面封閉是為防止漿液外漏,保證灌漿壓力,使漿液在壓力作用下能滲入裂縫深部,以保證灌漿質量。為使混凝土縫隙完全充滿漿液,并保持壓力,同時又保證漿液不大量外滲,必須對已處理過的裂縫表面(除孔眼及灌膠底座外)用環氧漿基液沿裂縫走向從上而下或從一端到另一端均勻涂刷,先沿縫兩側約50mm清洗,用環氧基液沿縫走向騎縫均勻涂刷,然后用高分子改性化學膠泥封閉。注意避免出現氣泡,封縫是灌漿成功的關鍵,裂縫封閉工序應細心。
6、檢查封縫效果
裂縫封閉后養護一段時間且待封縫膠泥有一定強度后,進行壓氣試漏,檢查封縫和灌膠底座密閉效果,漏氣處應予修補密封至不漏為止。
7、配制膠水
化學灌漿材料為雙組份材料,先配制好主劑和固化劑,按照不同漿材的配比配制漿液,漿液一次配制數量,根據每次灌漿施工估算用漿量,據此估算需配制的漿液量,應根據凝固時間及進漿速度確定。
8、灌漿
(1)灌漿前對整個灌漿系統進行全面檢查,在灌漿機具運轉正常,管路暢通情況下,方可灌漿。
(2)灌漿時應采取由里到外、從下至上,或裂縫一端至另一端,或從兩頭向中間逐步封閉,直到下一個排氣嘴出漿時立即關閉灌漿泵的轉芯閥,以保證漿液充滿裂縫。
(3)灌漿時將調好的主劑和固化劑兩種漿材,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用灌漿機注入灌漿嘴,灌漿時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,灌漿壓力初始用0.2MPa,應由小至大逐漸增加,不宜驟然加壓,壓力控制在0.3~0.5MPa,注意保壓、穩壓和充填飽滿,有的細微裂縫灌漿壓力可適當增大,達到規定壓力后穩壓,保證漿液的滲透和灌漿效果。
(4)灌漿結束標志為吸漿率小于0.1L/min,再恒壓5~10min方可結束灌漿。
(5)灌漿壓力、灌漿量情況,在灌漿壓力原則上先小后大,逐步加壓,灌漿量以起壓情況控制。
(6)根據灌漿壓力、灌漿量情況,在灌漿過程中適當調整灌漿參數、改變漿液稀稠程度及類型。
(7)灌漿結束后,立即拆除管道并清洗干凈。密切觀測進漿的速度和進漿量,直至整條裂縫都充滿漿液為止。
9、 封口結束
待漿液完全固化硬結后,拆下灌漿嘴,用膠泥或水泥漿液將灌漿嘴處封口抹平。
10、效果檢查
灌漿結束后,檢查補強質量和效果,發現缺陷及時進行灌漿補救,確保工程質量。
11、復原
灌漿結束后,應恢復結構表面原貌。
施工圖片